“無廢城市”概念
近日,生態環境部在全國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啟動會上宣布,11個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確定,分別為:廣東省深圳市、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、安徽省銅陵市、山東省威海市、重慶市(主城區)、浙江省紹興市、海南省三亞市、河南省許昌市、江蘇省徐州市、遼寧省盤錦市、青海省西寧市。
此外,還將河北雄安新區(新區代表)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(開發區代表)、中新天津生態城(國際合作代表)、福建省光澤縣(縣級代表)、江西省瑞金市(縣級市代表)作為特例,參照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一并推動。

據了解,試點工作由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工信部、財政部、自然資源部等18個單位共同推動,為“無廢城市”在全國推廣形成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建設示范模式。

什么是“無廢城市”?
“無廢城市”是一種城市發展模式,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。
“無廢城市”以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,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,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,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。

“無廢城市”是指沒有固體廢物了嗎?
“無廢城市”并不是完全沒有固體廢物產生,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,它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,旨在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、資源化利用充分、處置安全的目標。大到工農業生產廢物,小到居民生活垃圾,都包括在內。

建設無廢城市,有其緊迫性
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固體廢物100億噸左右,歷史堆存總量高達600-700億噸,部分城市“垃圾圍城”的問題突出。然而,城市中已沒有合適的場所堆放垃圾,這些固體廢物只能肆意地堆著,形成了觸目驚心的“垃圾圍城”。例如:在北京,每年產生固體廢物近800萬噸,在城市五環和六環之間分布著約400多個大中型垃圾場。這些垃圾場如同“七環”把北京市團團圍住。“垃圾圍城”問題十分嚴峻。

除了產生量大、堆存量高,還有固體廢物利用率不高、非法轉移傾倒、處置設施選址難等現象存在,不僅浪費資源、占用土地,而且存在嚴重的環境和安全隱患,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。
為了從根本上解決“垃圾圍城”問題,合理處置廢物,提高廢物利用率,建立“無廢城市”刻不容緩。

推行垃圾分類是無廢城市建設重點
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。固體廢物的處置看似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,實則息息相關。生活垃圾是固體廢物中的一個大頭,每年每個一線城市大約產生900萬噸的生活垃圾。
生活垃圾中,約有26%的可回收物,經過綜合處理與循環利用,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,減少垃圾末端處置量。
回收1噸廢玻璃可以生產2千個1斤裝的酒瓶;
回收1噸廢鋼鐵以生成0.9噸好鋼,節約1.6噸鐵礦石;
回收1噸易拉罐可以生成1噸很好的鋁塊,少采20噸鋁礦;
回收1噸廢紙可以節省300公斤木材,少砍17棵樹 。
實施以垃圾分類投放、分類收集、分類運輸、分類處理為基礎的生活垃圾分類,實現再生資源回收利用,解決生活垃圾處理難題,是改變生活方式、提升生活品質、建設美麗城市的必然選擇。
